《g、k、h》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26 10:58:37
《g、k、h》教学反思

《g、k、h》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g、k、h》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g、k、h》教学反思1

《g、k、h》是一年级孩子的第5堂拼音课,经过精心的设计,整堂课下来,感觉孩子学得比较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反思这堂课,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伊始,我就面带微笑地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从现在开始,老师就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国。(黑板上画一座城堡)拼音王国里住着许许多多的拼音娃娃,我们今天要先去认识最最可爱的三个孩子。你瞧,他们来啦!(出示g、k、h的卡通形象)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将拼音字母拟人化,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枯燥无味的拼音字母的距离,把孩子自然而然地领进了拼音王国,激发了孩子和拼音娃娃交朋友的热情,激发了孩子主动参与的兴趣,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纷纷很有礼貌地和g、k、h打招呼,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形近字母比较记忆。

声母中有很多字母音或形非常相似,学生很容易混淆。为帮助学生分辨清楚,我采用了比较记忆法。如将h和n两个字母摆一起,两个相近字母一目了然,使学生模糊的形象得以清晰。

三、互动探究,激发思维。

将活动游戏引进课堂,让课堂真真正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如“开火车”、“一对一”、“考一考”,让学生编编顺口溜,读一读、写一写,玩一玩等多种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浓浓的状态中。

四、正确书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指导学生书写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笔顺图和教师示范,然后描红,使学生准确掌握g、k、h在汉语拼音四线三格中的书写,达到书写正确规范的目的。

一年级的教学需要老师有耐心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和请教,争取把每一堂课都上好,把教学抓到实处。《汉语拼音教学反思(五)》这一教学反思,来自!http://

《g、k、h》教学反思2

设计理念:

一年级学生好动,喜爱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维形象具体化,对他们来说,学习汉语拼音有困难,而且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语文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激起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教学目标:

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想看看吗?

1、播放课体。

2、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揭题。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3位声母宝宝就是g、k、h。

(点击课件,出现“g、k、h”的卡通形象,并开口说话,“小朋友们好,我们是g、k、h声母宝宝,希望和大家交朋友”。)

师:你想先认识谁?

指名一生随意选择,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将文中的插图变静为动,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引出g、k、h,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乐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运用“你看到了什么”的导向性体验,透发了学习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发言结果来看,每个学生的发现可谓独特,个性得到了张扬。)

二、教学g、k、h。

(一)相机指导学习g。

师:谁会叫它的名字?

1、指名示范读。

2、学生评议。

3、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4、记清形。

师:名字会叫了,再看看他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把你的发现编成顺口溜就更好了。

生1:像个9字g、g、g。

生2:像个花环g、g、g。

(通过说说自己的发现,即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形,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学好拼音的信心。)

(二)相机指导学习K。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一下子就交了个新朋友,朋友多了快乐多,我们再来交交新朋友。

1、点击蝌蚪,问:他的名字谁会叫?

2、指导发好“k”的音。(拿虫事先准备好的纸条,放在嘴前,发g、k,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开火车读,同桌对读。

4、g、k对比读。

5、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K。

三、课中操,学念儿歌。

1、点击课件(伴音乐):出现卡通人物g、k说话:“小朋友学得不错,我们送给你们一首儿歌”。

出示:哥哥有只小白鸽,

小白鸽爱唱歌,

咕咕咕,咕咕咕。

哥哥听了笑呵呵”

2、动作表演,学念儿歌。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超过10分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课堂中宜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在这里,设计“动作表演念儿歌”,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学拼音的枯燥泛味;二来可以把刚学得的声母g、k在儿歌中进行复现;三来为引出声母“h”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四、相机指导学习“h”。

让我们来认识最后一位新朋友,他就是“h”。

谁来当小老师?

1、指名读、跟读、开火车读。

2、记清形。

五、指导书写。

1、游戏——“玩橡皮泥”。

①小伙伴合作,动手做一做g、k、h,再读一读,也可以去其他组看一看”。

②把自己组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

③小组互评。

2、指导在四线格内书写

①师范写、解说。

②学生配乐书写。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帮、互学,又让学生自由主动 ……此处隐藏14449个字……生的“现有发展区”,避免盲目性。在设计教案时,因为考虑到是去实验小学借班上课,而实验小学的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接受过不同程度的学前教育,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已经在暑假中参加了学前培训班,所以基础是相当好的。对于我这个乡村教师来说,他们的学习程度我虽然有所耳闻,但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当我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采用如“g—a→ga”、“ke”、“ hǔ”这样的三种形式,层层递进,逐一加大难度。谁知我一出示这些音节,学生早已经会拼了,连我自己认为最难的带声调拼读音节,学生拼起来也像小菜一碟。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果然如传说中的一样好。所以在修改教学设计时,我把“g—a→ga”、“ke”这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在带声调拼读音节上再提高一步,增加了一个新形式,将新授的声母与单韵母组成新的音节词语,如“dǎ gǔ” , 这样的形式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高,拼读的劲头更大,也更符合实验小学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要。

教案设计能力还表现在制定最佳教学措施的能力上。设计者胸中有书,心中有人,更要手中有法。即根据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学情预测,制定促进学生更高效学习的最佳措施(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提问、板书等)并形成一定的流程。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更应关注并渗透学习策略,毕竟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由学生的行为所决定。在设计教案时,我太注重教师主导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学生对于“g k h”这三个声母都已经会读了,只要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念准确,不需要过多的强调和范读。但是在教学设计中每一个声母的教学中都安排了教师范读,指导发音。其实可以在重点指导“g”的发音后,用“扶”和“放”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学习“k h”,可能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也许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全部都把“k h”两个声母念准确,但只要教师稍加暗示或者请会读的学生当小老师,可能学生会更有成就感。

二、 缺乏组织、调控教学的能力。

原以为有了完备的教学设计,上课时就可以按部就班了。但是教学过程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依葫芦画瓢的过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 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的特点。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富于变化的活动过程,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关系始终处在不断转换之中。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实性。因此,教学设计只是一种“预设”,课堂上的生成是不是与“预设”的一样,谁也不得而知。教学过程呈现的复杂性和多边性要求教师具有实施调控的能力。这种实施调控能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对教学设计的调控能力。教学设计毕竟是带有教师主观色彩的设计蓝图,实施教学设计并非一味地执行计划,如果课堂情境发生了变化,那么教学设计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在识记“g”的音和形时,当我问到“谁能想个好办法帮助我们记住g的发音?”但是学生的回答却是“9字弯弯ggg”,显然学生说的是怎样记住g的形状,整个一牛头不对马嘴。于是我在不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上并没有说错,而是又问了一边“有什么好办法记住g的发音?”我还特地强调了“发音”俩字,希望学生能听明白,但是学生的回答依然是说g的形状。我着急了,怎么学生都答非所问呢?如果当时能适时的指出刚才两位小朋友都是在说g的样子,再想想怎样记住它的读音?可能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g的发音上来。或者在当初试教就出现学生先识形后记音的现象时,就可以把教学设计调整成先教学识记g的形状,后识记g的读音,可能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学过程才更顺理成章。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变化做出适时的修改、补充,而非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至失去许多稍纵即逝的极好的教学机会,事后叹息。

二是对学生的调控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时时刻刻分分秒秒的关注。对学生多变的学习行为满怀爱心地做出即时处理,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应该努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求知欲,使他们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帮助他们学得更好;尽力激活学生学习所必需的先进经验,提供适当学习资源,促使他们学得更好;及时点拨反馈,帮助学生检视反思自我,鼓励他们学得更好。在教学新课过程中,我首先出示了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有顺序地看图说话,并把话说完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非常强,不但把话说完整了,有的学生还说了一大段话,把整个图片上的内容都有条理地说了出来。但是当我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找出今天要学习的字母时,有个学生却说“上面的鸽子嘴里有一个g”,这个回答是我的预设所预料不到的。因为有了刚才看图说话的铺垫,我想学生的回答应该没有什么表达不清楚的现象发生,但是学生的一个“上面”却让我一时语塞,我原本的预设是学生可能会说“天上的鸽子嘴里有一个g”,或者是“天空中的鸽子带来了一个g字”。于是我问学生“谁能把话说的更完整一些?”学生并没有领会我的意图,而是说“河里的蝌蚪和水草像一个k字”,“小朋友坐的椅子很像一个h字”,越说越远。于是我不得不自己把话说出来,真是失败呀!如果当时我及时问一句:“在哪里的鸽子嘴里有一个g?”可能学生就会想到“在天上的鸽子”。从这一个片断当中可以看出我看图说话这一个环节还没有充分地运用好,还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说,致使学生出现了这样一个回答。

三是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应该善于调节气氛,掌握节奏,控制局面。通过调控,使教学过程流程节奏起伏有致,内容节奏轻重有变,思维节奏张弛有度,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高潮迭起,跃动灵气,成为智慧的生命符号。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调节课堂节奏和学生的注意力,安排了一个课间操的环节,但是这个课间操是一首儿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于是我首先边读边做动作,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让学生跟着我做动作。因为儿歌只有四句,加上教师动作生硬,所以学生的律动情绪并不是非常热情,参与度也不高。可能学生还会感觉奇怪,这个老师在做一些滑稽的动作。所以我现在还在想如果我用最初的小鸭操,可能课堂的气氛会更加活跃,虽然与教学的关系离得比较远,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却是可以得到集中和转换。

还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为紧张的情绪的影响,难免会出现自我失误的时候,比如言不达意、板书错误、演示差错、思维受阻等,教师也需进行自我调控。因为是第一堂课,所以很多准备工作都在仓促中进行,一时疏忽了事先把四线格画好,致使在板书的时候才匆匆忙忙,徒手画了四条直线,画得有高有低,有松有紧。在板书过程中,因为黑板放在教室的右边,而我的四线格又是画的黑板中间,所以当我板书的时候,只有右边的两组学生在跟着我书空,左边的两组学生根本就看不见,所以没有几个学生在书空。假设在板书时,我能放低一点身子,可能左边的两组学生就看得见了,也会跟着书空。诚然,良好的自控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真我”,把课堂视为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

总之,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不仅应善于调整教学设计,还要善于调控课堂节奏,通过适当的手段和措施把学生的情、趣、思激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g、k、h》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