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5 15:38:07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五课,旨在通过做摆,探究摆得快慢与什么有关,带领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控制变量,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十足,已基本具备了观察、思考和整理数据的能力,也能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类,但探究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一分钟记忆竞赛、一分钟抄写竞赛。

二、交流平台

1、温故而知新。学完一单元后,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小结,看看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如:喜欢本组的哪篇课文?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有没有提高?围绕本专题,在课外又阅读了哪些文章或书籍?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你对读书带来的乐趣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你是否学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围绕某一方面的收获展开讨论,也可以多方面交流各自的体会。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赏析佳句。

赏读美文。

研讨读书方法。

交流收获、体会。

三、日积月累

1、激情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尝试理解:

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学生质疑,组织解疑。

3、背诵名言。

4、出示课外有关读书的名言,

拓展积累。请同学们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

5、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6、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最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回顾·拓展一,回顾·拓展一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准备: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什么事?(种花生,过收获节) 理解详写和略写。

联系旧知,本节课的口语交际和下一环节的引入做好铺垫。以课文为例,向学生渗透写作方法。

二、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一)默读 “过收获节”部分,理清思路。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①出示:“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②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吃花生,谈花生)

哪个是重点写?

(谈花生)

(二)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1、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谈花生”段落

2、三个孩子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

3、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赞美了花生的什么品质?

①出示父亲说的话,齐读。

②桃子、苹果有什么特点?(高高挂在指头 鲜红嫩绿)

③落花生呢?矮矮地长在地上!你觉得落花生怎样?(默默奉献)

4、指导朗读

5、深入领会: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点出借物 ……此处隐藏10455个字……动起来

建议:3人一小组,先猜想与设计,然后自己验证,再请同位同学学验证。

1.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让小球动起来?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妙。

2、想与设计:将自己的想法记在观察记录表中

3、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设计。

设计让小球动起来方案 实验验证 什么力

同学评价

4.交流汇报:

小结:有多种方法可以使小球运动起来

5.交流与评价:谁想的方法多而奇特

6.思考:

⑴ 实验中是什么力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的?并将结论写在教材的横线上(P38)。

⑵ 结合课本P38中图片请学生说出图中的物体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⑶ 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更多人们如何利用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物体运动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1、物体运动起来方式是不是一样的?

2、结合P39图请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方式:平动、转动、振动的特点:并分辨出每种形式的特点。

3、学生举例说说物体运动的方式。

三 、拓展延伸(每个学生一份)

1、填空:

⑴ 我知道 力,可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⑵ 我知道帆船、箭、碾子分别在 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⑶ 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属于转动的是 ;属于平动的是 ;属于振动的是 。

A、转椅的运动 B、钟摆的运动 C、滑滑梯 D、敲击音叉后产生的运动 E、拉抽屉 F、自行车轮的运动

2、帆车比赛(课外小组自己组织完成)

A、比赛规则:

⑴、只能用嘴吹一口气。⑵、吹车的什么部位都行。⑶、车的行程远者为赢。⑷、各大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课外比赛,将结果汇报给老师。

B、比赛帆车说明:

学生课外自己参考下面材料和右上图制作一个帆车:塑料瓶盖、彩纸、吸管、厚纸板、剪刀、胶带、大头针、乳胶。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15

教材简介

《血染的实验报告》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的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作为代价,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实验,完成了一份血染的实验报告,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赞颂了施密特博士为了科学事业贡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设计理念

以读为媒介,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桥梁。引领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用心灵去体验、感悟科学家的崇高品格。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3.认识本课生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描写毒蛇动作的词,并能准确运用。

2.通过对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和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个词语“血染”解释,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2.检查生字

燥热 噪音 花岗石 蜷 捐躯 殷红

读准这些词语,老师相信同学们再读课文时一定会更加流利。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

1.看视频,问:想到哪个词?现在就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南北洲毒蛇?(指名读)

2.请画出描写毒蛇动作的词语(透、盘、吐、蜷、抬)

3.从这些动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蛇这样凶猛,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展示?

5.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做实验的时候,施密特博士不小心被蛇咬伤了。被蛇咬之后,实验室里空无一人,在求救无果的情况下,施密特博士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6.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不”字后的标点符号?表明感情怎么样?(坚定、强烈)

7.那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来试一试。(生读)

8.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动物学家,施密特博士当然知道被毒蛇咬伤意味着什么。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没有懊恼无法和亲人做最后的道别。而是要记录这次特殊的实验?你是怎样理解特殊这个词的?

9.默读4—5自然段

要求:用“——”勾画出博士所做的实验记录的内容。

再用“ ”画出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记录的,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师:谁来说一说你所画的第一处记录。

生:“体温很快升到了39.5℃……胃剧痛……”

师:你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发过高烧?什么感觉?

生:发热、头痛、四肢乏力、浑身酸痛,很想睡觉。师:然而施密特博士想到过休息吗?为什么?

(2)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继续坚持记录的呢?

出示“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但他还是

顽强地记录着

师:能说说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吗?

师: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老人痛苦的表情,博士一手捂着肚子,一手艰难地记录,汗水不住地往下淌,打湿了实验报告。我们被这一幕感动了。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一部分。(生读)

(3)师:施密特博士忍受着这样的剧痛继续记录着,那么他所做的第二处记录是什么?

(4)师:真让人心痛呐!时间啊,你过得快一点,让老人别在忍受这样痛苦;时间啊!你过得慢一点,让老人完成最后的心愿吧。可惜,时间听不到我们的祈求。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老人记录的艰难?你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5)师:疼痛不断加剧,记录越来越费劲。但是施密特博士没有放弃,他艰难的写下了最后的记录?

师: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施密特博士,七窍流血,浑身乏力,还不忘写下这最后的感觉。

10.我们回头再看这份珍贵的实验报告。你发现什么?从这些省略号中你能读出什么?

11.在被蛇咬伤五个小时后,博士手中的笔掉落到地上,他停止了呼吸。在人生的最后五个小时里,他忍受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克服了我们无法估量的困难。这真是:

四、情感升华:

同学们,这位可敬的老人竟这样离开了人世,他走的是那样匆忙,竟来不及擦去身上淌出的血;他走的又是那样艰难,忍受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此时,凝视着卡尔施密特博士的墓碑,你想说些什么?

师: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卡尔·施密特博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重于泰山的真正含义。其实像他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下节课汇报。

《小学优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