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性质说课稿

时间:2024-07-11 09:11:06
等腰三角形性质说课稿

等腰三角形性质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等腰三角形性质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等腰三角形性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13章第三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轴对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节课的知识为以后将为以后学习的四边形及多边形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真钻研教材,特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推理过程

3会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三 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结构。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即“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还较弱,因此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推理过程及会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 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动手操作法。

学生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是根据“四步五环节”教学法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 复习导入

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任意取一个点为圆心,适当的长为半径画弧,在所画的弧上任意取两个点顺次连接这三个点所得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的方法能确定是所画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样导入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尺规作图做一个等腰三角形,并引导他们回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腰、底边、顶角、底角的概念。

2探究新知

在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轴对称的基础上通过对折剪纸观察猜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样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了,又能更直观的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三条性质即:对称性、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写出推理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理解与运用

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三个性质,我设计了一道相关证明题,让学生先自主探究不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给其讲解进行兵练兵,再找一名学生将解题过程板术黑板上,教师进行点评,以提高学生书写完整、简洁的解题过程的能力。

4强化巩固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2道求角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5小结

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回答出来,从而把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观察法和动手操作法导入新课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顺利完成的预定的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等腰三角形性质说课稿2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等腰三角形》,源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第七章,下面我将来汇报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的边角关系,并且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并且在以后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占有一席之地。

2、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相等,且每个角都为60度,使学生会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或计算,逐步渗透几何证题的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是本课的重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是本课的难点

4、为了使学生了解这堂课,本课要求学生自制一个等腰三角形模型,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说教学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初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具直观教学法,联想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

三、说学生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在某一种环境下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1、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

提问: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它的对称轴?

2、教师演示(模型)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实验,并让学生做同样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重合部分,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性质。

3、新课:让学生由实验或演示指出各自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逐条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2。

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在△ ABC中,∵AB=AC()∴∠B= ∠C()

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

① ∵ AB=AC ∠1= ∠ 2()∴BD=DC AD⊥BC()

② ∵ AB=AC BD=DC()∴ ∠1= ∠ 2 AD⊥BC()

③ ∵ AB=AC AD⊥BC于D()∴ BD=DC ∠1= ∠ 2()

4、对新知识的感知性应用

指导学生表述证明过程。

思考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是否相等?为什么?

课堂练习:

p。227练习1,练习2(指出这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5、小结: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可证明:两角相等,两线段相等,两直线互相垂直。

(4)联想方法要经常运用,对解题大有裨益。

五、布置作业:

见作业本

六、对于本节的几点思考

1、本节的学习任务比较重要,有定理的证明、定理的计算和证题应用,所以本人针对学生的特点,在上节课例的掌握好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联想,能充分地发挥 ……此处隐藏8569个字……p>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上期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维感知,有一定的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但其运用数学思维的广阔性、紧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和培养。

三、教法与手段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初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采用“操作——观察——发现——猜想——论证——应用”的教学法,利用分组活动,组间合作与交流从而达到对“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的探究的层层深入。另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更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学法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抽象结论,应以观察、实验为前提,几何教学应该把实验方法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结合这一理念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采用学生实验操作、小组合作、观察发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①复习提问:向同学们出示几张精美的建筑物图片,引入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感知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培养观察力,感受身边处处有数学。)

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1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边: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

角: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③设问: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引入新课)

(二)实验探索、得出猜想:

①动动手:让同学们用剪刀在长方形纸片上剪下等腰三角形,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

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你能发现什么现象?“比一比”看谁思考的结论最多。

(设计意图: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填写导学案。通过组内合作与交流,集

思广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发现。)

②得出猜想: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5)∠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发言即组间交流补充,引导归纳提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新知,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探索做准备。)

(三)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1、结论(2)∠B=∠C你能用一个命题表达这一结论并论证它的正确性吗?

(1)语言总结: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怎样论证这个一命题的正确性呢?

①为证∠B=∠C,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以∠B、∠C为元素的两个全等三角形。

②探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让学生选择一种辅助线并完成证明过程。

设计说明:以上过程分小组讨论,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寻求不同(作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利用展台展示各小组不同的证明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3)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结论(3)(4)(5)你也能用一个命题表达这一结论并论证它的正确性吗?

(1)结合性质一的证明鼓励学生证明总结的命题

(2)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三线合一”的几何表达: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BC上

①(1)如果∠BAD=∠CAD,那么AD⊥BC,BD=CD

②(2)如果BD=CD,那么∠BAD=∠CAD,AD⊥BC(为了方便记忆可以说成“知一求二!”)

③(3)如果AD⊥BC,那么∠BAD=∠CAD,BD=CD

2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各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采用各小组竞争的方式,参照性质1的探索完成本性质的探索与证明。通过本性质的探索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四)实例剖析、巩固新知:

1、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数

2、例2:在△ABC中,AB=AC,点D是BC的中点,∠B=30

(1)求∠ADC的度数(2)求∠BAD的度数

此题的目的在于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性质的综合运用,以及怎么书写解答题,强调“三线合一”的表达过程。

解:(1)∵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已知)

∴AD⊥BC,∠BAD=∠CAD(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ADC=∠ADB=90°(垂直的定义)

(2)∵∠BAD+∠B+∠ADB=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BAD=180°-∠B-∠ADB

=180°-30°-90°=60°

(设计意图:设计例题1巩固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的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例题2主要是体会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这两个例题作为课本上的例题是基础新知的巩固,要求能正确的写出解题过程。)(五)、课堂练习、总结所得:

1、先完成课后81页练习1、2、3、4题

(设计意图:作为课本上的练习题的完成达到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基础知识。)

2、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让书生体会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如图,是西安半坡博物馆屋顶的截面图,已经知道它的两边AB和AC是相等的.建筑工人师傅对这个建筑物做出了两个判断:

①工人师傅在测量了∠B为37°以后,并没有测量∠C,就说∠C的度数也是37°。②工人师傅要加固屋顶,他们通过测量找到了横梁BC的中点D,然后在AD两点之间钉上一根木桩,他们认为木桩是垂直横梁的。

请同学们想想,工人师傅的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从数学回到实际生活,自然地渗透数学作用于实际问题的思想。

3、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觉得在等腰三角形的学习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归纳,巩固所学知识。A(六)作业布置、深化提高:

1、课本P84:习题13.31、2、3;(必做题)

2、(思维发散)选做题

已知:如图△ABC中,AB=AC,CE⊥AEE1于E,CE=BCB2

求证:∠ACE=∠BC

六、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性质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